“煎饼果子”去哪儿了——天津足球怎样改变?
2012-04-09 15:23
两年前,乘高铁去过一次天津。走出火车站,本想先来一套煎饼果子,填填正在咕咕叫的肚子。可是左找也没有,右寻也不见,迎面而来的是正在静静流淌的海河和异国味道浓郁的意大利风情街。后一打听才知道,以前的游商小贩已经规范化,陆续进了专门出售煎饼果子等食品的售货亭。
然而,在几天前天津泰达主场迎战日本名古屋虎鲸的比赛中,烧饼已经被“卖”到了草坪上,由此再联想到赛后天津球迷围堵泰达队乘坐的大客车的情形,个中滋味值得咀嚼。
新赛季亚冠及中超联赛开战后,泰达队的表现与津门球迷的预期存在一定落差,特别是最近1比3负于北京国安、0比3输给名古屋虎鲸,这俨然与上赛季足协杯冠军的身份有较大出入,于是球迷对泰达的问责接二连三。
上赛季亚冠联赛,天津泰达队连斩韩日球队,让家乡父老长了脸、出了气,而且不辱天津足球长久以来“外战内行”的名声。可现在,球迷一个劲儿地往球场内“送”烧饼,其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在天津,狗不理的包子、耳朵眼的炸糕之所以声名在外,在于它与众不同的特点,即使以往街边卖的煎饼果子,也属天津的最地道。过去的天津足球同样如此,因为具有其他球队不具备的属性,所以为人津津乐道。
1957年,当时的中国白队(国家青年队)落户海河之畔,为天津足球开启了崭新的篇章。在津门足球名宿严德俊的记忆中,1959年来访的阿尔及利亚队在同北京、广东、上海等队的交锋中取得全胜,但与天津队的较量中却被1比5横扫;1963年,天津队在广州迎战此前先后战胜北京、广东等队且拥有四五名国脚的巴西马杜雷拉队,在先进一球的情况下,最后同对手握手言和。沈福儒在谈到上世纪80年代率天津队分别迎战有外援加盟的日本三菱重工队、读卖新闻队时说:“我心里有数,就是能赢你!”左树声也表示,可能是喝海河水长大的,骨头就是硬!对外战的自信在多位天津足球前辈的回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历史上,天津足球不仅具有粗犷的风格,而且追求技术的雕琢,从苏永舜、张水浩、孙元云,到蔺新江、陈金刚、段举,再到于根伟、孙建军、张效端……无不在技术上有独到之处。
现在的泰达队,风格与技术或许没有太多失落,但队员却表示踢球“没心气”。在比赛中如果连取胜欲望都没有,其结果又能好到哪儿去?
煎饼果子许多地方都有卖的,而且摊煎饼的原料几乎相同,可人们为什么唯独推崇天津的?关键在于天津的煎饼果子味道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,人们吃的就是这独一无二的味儿。可“味儿”从何来?在于心。这便是天津的煎饼果子在全国叫得响的秘诀,是由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积淀传承而来。
由此再说回天津足球,要想改变不佳的现状,必须从“心”开始——既然选择了这一行,从投资商、俱乐部,到教练员、球员不能三心二意,要一心一意。做事只要用心,结果大多不会差。
再怎么说,天津足球总不会不如那些卖煎饼果子的吧?!(李刚)